预制菜行业发展需要标准铺路
近一段时间,预制菜是个热门话题。其“热”从下面两件事可以看出: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9月国内消费领域共发生68起融资事件,受人关注的主要融资领域之一是预制菜;格力电器日前正式宣布发起筹建广东省预制菜装备产业发展联合会,成员单位包括广东省农科院、广东恒兴集团、国联水产、温氏集团、钱大妈、京东物流等。
预制菜被资本看好,家电企业“跨界”布局,都说明这一行业正在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风口。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3459亿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一万亿元。企查查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达到6.67万家,近10年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呈上升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预制菜市场渗透率仅为15%,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预制菜市场渗透率已高达60%,这意味着我国预制菜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是一片蓝海,谁能够及时站在风口,谁就能抢得先机,赢得未来。
任何新兴行业在发展之初都会伴生诸多问题,预制菜行业也不例外,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成长的烦恼”。比如,预制菜生产企业鱼龙混杂、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等。从消费者投诉比较集中的口感较差、配送缓慢、标注不清等问题看,当下预制菜行业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预制菜范围较广,现有的标准未能全部覆盖,而且,现有的标准还存在交叉部分,预制菜供应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往往会出现无法完全适配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在标准缺失的前提下,以资本为主导的预制菜企业更看重短期利润,在食材选用、添加剂选择、工艺流程等方面趋向于低标准,这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同时,预制菜标准缺失导致一些安全标准不高、品质定义和宣传不清晰的产品进入市场,误导了消费者,让他们对预制菜产生负面印象。业内人士提醒,如果行业的门槛标准没有建立起来,行业会陷入“低品质—低价值—低价格—更低品质”的恶性循环。
预制菜行业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加强标准化工作,用标准铺路。制定预制菜标准要统筹好政府监管和企业生产两个维度,前者的着眼点是维护公共食品安全,要通过严格标准加强监管;后者的着眼点是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标准制定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和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从标准制定的实务操作看,既要注重包括产品认证、产品质量监测、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溯源等管理标准在内的GMP(良好操作规范)标准设计,又要立足预制菜产业链,兼顾从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仓储流通、从生产硬件建设到信息化管理、从全流程溯源到随机监测检测等多个方面。同时,标准制定工作应在政府主管部门、权威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多方协同下充分酝酿、科学制定,为预制菜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行业自律环境。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已经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加快推进预制菜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比如,7月,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制定了《调理蔬菜术语和分类要求》《广东调理蔬菜包装和标签通用要求》等5项调理蔬菜地方标准;10月14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官网公布多个预制菜团体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的通知,包括《预制菜-发酵酸肉制品》《预制菜-蒙古馅饼》《预制菜-发酵酸鱼制品》等。可以相信,随着更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出台,我国预制菜行业准入门槛将不断提高,低端同质产品将加速出清,消费者消费体验将逐步优化,整个行业有望进入梯度升级新阶段。
请进行滑动验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