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造船业,从某种程度上衡量出一个朝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反映出综合国力。北宋时,广州是朝廷设立制造海船的基地之一,所造船舶“大者能载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舶船深阔各数十丈”。淳熙五年(1178)时制造的远洋海舶已是“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拖(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南宋时,广州已能建造高4层,载重量约1000吨的海舶,船上仅浆橹就有20具,其大如桅,供15——30人撑用。
明州在北宋时,是全国十一处官营的造船场之一。据记载,宋真宗末年(约1021——1022间)时,明州的造船数量还只处全国的第6位,年产量为167艘,与当时占全国最大比例的江西虔州(赣州)655艘,吉州(吉安)625艘的年产量相比相差悬殊。以此可见宋朝期间,吉安造船业是非常发达的。
漕运考
漕运原自汉唐,运道止於河渭。北宋都汴,四路之运适均。元都燕京,因为海运。明太祖都金陵,乃罢为递运。太宗仍元都燕,初用海运兼陆运。永乐十三年甲午,会通河成乃行,转运法悉罢。海运、陆运於淮安,徐州、临清、德州设立四会。除运粤军糈及各处蠲荒改折不起运外,山东、河南及江南之徐州在淮以北者,领运直抵通州,其江南、江西、浙江、湖广四省途次远者运止於淮,近者止於徐,再近止於临,更近者止於德,四仓出纳各以就近之道员主之。以次转运抵通,此自汉唐至明初漕用、民运之原委也。
厥后、以卫所为运弁,以屯军为运丁,专造漕艘,分立名目,俾东南之漕长运抵北,则始於明成化,而卫所之设则始於洪武。初元,其制自京师达於郡县皆立卫所,管辖屯军、操军。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千户以一千一百二十八人为一所,百户以一百十八人为一所,每所设总旗二名、小旗十人,皆荷干戈卫社稷,不司漕务也。逮成化间,升平日久,屯军、操军皆坐食籽粒,於是编为运丁,卫所改为运弁,以资漕运。是成化以前军惟用以御侮,成化而后军始用以运漕,成化之运丁即洪武之军,犹今日之兵也。国朝漕运悉仍成化之旧,凡卫所额船一只,每军户数十人轮流派运,运军、水手各有行月,二粮造船有料价,修舟念 有官钱,此自明成化迄今漕用、长运之本末也。
吉安漕运旧有四所:吉安、安福、永新、龙泉。顺治十四年丁酉,将龙泉所裁汰归并吉安,仅有三所。乾隆三十一年丙戌,永新所又与建昌所合并为永建所,现在惟吉安、安福二所名仍旧。永新所虽改永建,漕船亦仍旧。每所运官二员,一领运,一督造,递年分值,外设随帮一员,每年亻赞 空回南。每船运丁一名,散军九名,皆自省城兑漕,冬兑冬开,直抵通州。
交卸所有各所船额於左:
船额
吉安所统庐陵、吉水、泰和、永丰、龙泉、万安、永宁七县漕船共为一所,原共九十八只。国朝顺治五年戊子及康熙十三年甲寅寇变,军户逃亡缺船三十二只,止六十六只。三十五年以后裁三只,乾隆二十四年已卯,经漕督杨锡绂奏准又裁减疲船六只,共裁九只,现在七县共船五十七只。
庐陵县二十二只 吉水县九只 泰和县五只 永丰县七只
龙泉县五只 万安县八只 永宁县一只
安福所原额漕船四十二只。国初寇变,军户逃亡缺船十只,康熙四十三年后,合并裁减十只,乾隆九年间拨归莲花厅一只,二十五年庚辰又奉文裁减四只,共减船二十五只,现在安福县共船十七只。合莲花厅一只,共十八只。
永建所原额船三十七只。国初寇变缺六只,止三十一只。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奉文裁减三只,现共船二十八只。
漕运乃国力、财力、造船产业等综合实力之反映,透过明、清之际吉安漕运的繁忙、漕运的管理状况,可以看出吉安造船业的兴衰。(黄年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