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衡(1512—1584),字正南,一字惟平,号镇山,万安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登进士第。
嘉靖四十年(1565)秋天,沛县河堤决口,大片农田被淹,百姓财产损失巨大。时任南京刑部尚书不久的朱衡,接到皇帝诏令,改官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河漕。他一上任,就火速赶赴现场视察,了解灾情,妥善安排百姓生活。他见旧渠已成陆地,毅然决定开挖新河。他坐阵工地指挥,撤换不尽职的官吏,工程进展顺利,新河全长一百九十四里,漕运船只航行畅通无阻。朱衡因此封太子少保,食俸正一品。
隆庆元年(1567),山东、江苏等地山洪暴发,新河被凶猛的洪水冲坏,使数百艘漕船受损。朱衡虚心听取意见,找到了新河决口的重要原因在于“以一堤扞群流”,决定再开四条支河分流以减少洪水对新河堤岸的冲击。同时建议在东平、兖州等地改凿新渠,以远避黄河之水,保持渠流平稳。这样,既可以减少劳动力,又可以节约经费开支,还可以使新河畅通无患,因而受到普遍称赞。
治水需要大量经费,朱衡不畏强权,大胆为民请命。但在施工过程中,他又精打细算,“裁抑浮费,节省甚众”。朱衡督役很严,但体恤民工,有病的能给予医药。为了观察洪水的流速,掌握第一手水文资料,往往顶着风雨,驾着小舟,穿行在波涛洪峰之间,人们无不感动,在群臣中,有“廷臣可使,无出衡右者”的评价。他修治的渠道,二十年安然如故,收到了“一费百全,暂劳永逸”的效果。(黄年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