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楼台亭阁甚多,但具名气的屈指可数。快阁算得上是全国闻名的古阁楼建筑之一。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快阁雄踞在泰和县城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江西诗派首领,在北宋诗坛上,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世号“苏黄”。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赋诗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着”。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快阁因有黄庭坚的题诗,吸引了许多达官名流和饱学之士前来游览题咏,历经宋、元、明、清诸代不绝。着名的有南宋陆游、文天祥、杨万里,元代的刘鹗,明朝的王直、罗钦顺,清代的高咏等。历代题咏的诗篇数以百计,其中文天祥的《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为黄庭坚《登快阁》诗之后最负盛名的诗篇。1278年10月,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广东,被元人所执,囚于船中,解往大都。船过泰和,文天祥望见快阁,如遇庐陵父老乡亲,作《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以志伤怀:“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其凛然气节和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一千多年来,这座着名的古建筑却屡建屡毁。据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毁于水,十九年修复;清嘉庆十八年(1813)公修,道光四年(1824)由邑人曾敏才捐资重建;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五年重建;公元1973年毁于龙卷风。
毁于龙卷风的快阁为砖木结构,共三层,高台回廊,大红石柱,青瓦重檐,瓷鸥盖顶。檐楔彩色螭头,梁雕龙画凤,穹顶图饰。阁厅正面墙上嵌有黄庭坚像及黄庭坚自题像赞。藏经室临河左右侧的墙壁上,分别嵌有一石匾。左侧是宋代诗人陆游题写的“诗境”二字,右侧是黄庭坚的手书箴言,即着名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题词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阁下的倍园、盟鸥馆、山谷祠与快阁参差媲美,构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盟鸥”。可惜这些建筑亦被毁。
我们现在所见的快阁,是1986年国家拨款并发动县人民捐资仿原快阁式样重建的。新阁建在原台基上,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比原阁增加40余平方米,高24.7米,比原阁高出4.7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亦三层,每层24根大红柱负栋,四周回廊环绕,显得格外庄严、凝重。穹顶勾心斗角、横梁饰以精美图案。山墙雕有彩龙,既古朴又典雅。凌空斜出的三重飞檐,翘角凌凌,势如大雁展翅。阁面宝顶压栋,覆盖的琉璃碧瓦在蓝天白云下闪闪发光,耀人眼目。整座新阁一派鼎新,比原阁更加雄伟、瑰丽。登阁凭栏远眺,四周山川美景历历在目,令人心醉,难怪先贤们如此钟情快阁,赞美快阁!
快阁是泰和古代文化象征之一。历代名流慕游快阁,不仅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而且留下了不少美丽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快阁文化,成为泰和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和自宋代以来,才子辈出,人文蔚起,这与快阁文化的勃兴,不无关系。泰和中学自1925年创办以来,一直以快阁为其校舍之一。大概是受惠于快阁文化的深远影响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批批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高、中等院校,走向全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各领风骚。泰和中学也因此而名扬全省。
“快阁重兴物象雄”。快阁这颗千里赣江河畔的古代文化明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曾闪闪发亮,在新的历史时期,它所积蕴的历史潜能将使它更加熠熠生辉。
攻略
地址:位于泰和县城
交通:市城南车站乘车至泰和县城可达。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8:00—18:00
联系电话:0796—708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