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青铜器群中没有发现失蜡铸件。从与铜器同时出土的一件锛的泥范及对所有器物的工艺考察得知,石范完全没有用于铸造这批青铜礼器,也似乎很少用于铸造形状简单量又很大的青铜工具和镞。合金是高锡的铜、锡和高锡高铅的铜、铅、锡系列,具有中国青铜器的工艺技术特色。
新干青铜器在铸造工艺的分铸铸接和泥范组合技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诸同时代的中原青铜器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
1、分铸铸接工艺
大方鼎和方鼎是这一工艺的代表。大方鼎的铸造程序分四步进行
A、铸造鼎底
B、铸造四壁和鼎耳(一次浇注),并与鼎底铸接
C、分别铸造两耳顶上的虎形附饰,并与鼎耳铸接。为了使各个铸部件结合牢固,在铸型工艺上分别设有加强结构:
(A)、鼎底与四壁的结合 由四壁的卡口结构夹持鼎底。
(B)、四足与鼎底的结合 由鼎底内的环状凸起与底外的扇形凸起夹持鼎底。
(C)、虎形附饰与耳部的结合,先在鼎耳顶端预铸结合孔,在浇注虎形饰时铜液进入孔中,凝固后形成铸铆。
方鼎耳端无附饰,形状较简单,但也是多次分铸铸接成形的:
A、分别先铸鼎底和双耳
B、次铸鼎之四壁,并分别与鼎底和双耳铸接
C、再分别铸造四足,各自与底鼎铸接。
新干青铜方鼎的这种所谓“全分铸”的工艺形式和郑州的4件大方鼎的惊人地一致。分铸铸接成形工艺在新干青铜器群中相当普遍。以鼎为例,所有鼎耳端的附饰都是后铸成形的,而大多数扉棱,则是先铸成形的。此外,一些扁足鼎的足部也分铸成形。
2、浑铸成形:芯撑的应用
分铸铸接工艺使铸形状简化,从而使各件的铸型结构相对简单,但数量增多,铸件整体性差,易出缺陷。浑铸成形虽然一件器物或一个部件只用一副铸型,但铸型结构复杂,须解决从泥模塑制,泥范翻制到铸型组装中的一系列难题。在新干青铜器中,方卣卣腹的浑铸成形表现出了极高的工艺技巧。
方卣腹部有正十字通道,圈足上托夹层底,要一次浑铸成形,关键要使卣腹内芯、“十”字形通道泥芯,夹层底泥芯和圈足内泥芯与外侧4块泥范的组合尺寸相当准确。否则,稍有误差都会使之成为废品。为此,铜芯撑的设置就必不可少,在“十”字形通道的西端,很容易发现铜芯撑的存在,它是用以保证腹内芯和十形通道芯的间距的。可以肯定,通过X射线成像等手段,还会发现更多的铜芯撑。
在夹腹方鼎上,于一个侧面的四角各发现一铜芯撑,靠近口沿的两枚用以保证1侧范与腹芯的间距,靠近底面的两枚用以保证这一侧范与夹腹芯的间距。此外,在其底部也发现有铜芯撑,用以保证底夹与夹腹芯的间距。
方鼎底部可以看到3枚形较大而不规则的铜芯撑,采用旧铜器碎片作的,纹饰昭然。此外,在扁圆虎足鼎和侧扁夔足鼎上,也可见铜芯撑遗迹。值得强调的是,柱足圆鼎纹带下有三重铜芯撑,用以保证3侧范与腹芯的间距,最上一重有分布有15枚,排列大体均匀;鼎底于每足跟部,各有两枚铜芯撑,排列较为规整。圆鼎与相当接近。
从技术上看,新干青铜器群的礼器有着某些新的或进步的因素及地方特色。(黄年凤)